鄧州:鄧州"前列荊山,后峙熊耳,宛葉障其左,鄖谷拱其右,據江漢之上游,處秦楚之扼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春秋時期,在此發(fā)生了鄧巴之戰(zhàn)。196年至198年,曹操與張繡激戰(zhàn)于宛、穰;東晉十六國時,前趙、前燕、前秦、后秦為爭奪穰城干戈不息;西魏宇文泰為謀取江漢,命大將楊忠"都督三荊,鎮(zhèn)于穰城",把鄧州作為圖取南方的軍事重鎮(zhèn)。歷代大規(guī)模農民起義軍,如唐末黃巢起義軍朱溫部,明末李自成的"闖"軍,清末捻軍、太平軍、白郎義軍等都在鄧州長期活動,堅持斗爭。民國17年(1928年),劉志丹領導發(fā)動的渭華起義部隊許權中部路經鄧縣,遭到鄧縣民團和紅槍會的堵截追擊,許多戰(zhàn)士為革命獻出了生命。民國35年(1946年)7月,李先念率領的中原軍區(qū)部隊從宣化店突圍路過鄧縣,勝利地沖破地方反動武裝力量阻截,經淅川到達陜南根據地。
鄧州市位于河南省西南部南襄盆地中部偏西地區(qū),豫、鄂、陜三省交界部位。全市轄28個鄉(xiāng)鎮(zhèn)、辦事處,578個行政村,154萬人口,其中城鎮(zhèn)人口40萬人,總面積2300平方公里,耕地260萬畝。她以其豐厚的文化底蘊和雄厚的農副產品及礦產資源而成為豫西南一顆璀璨的明珠?!?/div>
鄧州市建置較早,歷史悠久。出土文物表明,人類在此定居,距今至少有六千多年,文字記載也有四千多年。約公元前21世紀,夏帝仲康封其子于鄧,始建鄧國。公元前16世紀,鄧為商朝諸侯國之一。周朝初期,鄧為曼姓侯國。公元前678年,楚滅鄧,鄧為楚地。公元前312年,歸韓。公元前301年,秦伐韓,取穰,鄧為秦地。公元前272年,秦置郡縣,以穰為縣,屬南陽郡。漢承秦制,鄧境內有穰、涅陽、山都、樂城、安眾、朝陽、冠軍等縣。三國時期(220-265年),鄧地歸魏國。西晉時,鄧地先后屬義陽郡、新野郡轄。317年至420年,先后歸于前、后趙國,前燕國,前、后秦國。南北朝時期先后屬劉宋、北魏、北周、西魏轄。隋開皇三年(583年),置鄧州,治穰。隋大業(yè)三年(607年),改鄧州為南陽郡、治穰。唐武德二年(619年),改南陽郡為鄧州。唐天寶元年(742年),改鄧州為南陽郡,治穰。唐乾元元年(758年),復為鄧州。五代時,鄧州依次隸屬于梁、唐、晉、漢、周,先后置宣化軍、威勝軍、武勝軍。北宋初,設武勝軍,治穰。宋乾德(963-968年)年間,復稱鄧州,統(tǒng)于京西南路。1141年,鄧州歸屬金朝,屬南京路。元朝時,鄧州先后屬襄陽府、南陽府。明清時,鄧州屬河南布政使司南陽府。中華民國2年(1913年),改鄧州為鄧縣,屬豫南道。民國3年(1914年),改屬汝陽道。民國16年(1927年),直屬河南省政府。民國22年(1933年),劃歸河南省第六行政督察區(qū)。民國36年(1947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軍豫西南。12月,于湍河南部置鄧縣。民國37年(1948年)元月,置鄧北縣。9月,置鄧西縣。民國38年(1949年)1月,撤銷鄧西縣,轄區(qū)分別歸鄧北縣、鄧縣。3月,鄧縣、鄧北縣合并為鄧縣,歸屬河南省南陽專區(qū)。1988年11月17日,經國務院批準,撤銷鄧縣,設立鄧州市(縣級),仍屬南陽市。2004年,被省委省政府批準為五個重點擴權縣(市)之一和對外開放重點縣(市)。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