禹州:禹州市地理座標(biāo)為東經(jīng)113°03′—113°39′和北緯33°59′—34°24′之間。全境東西約55公里,南北約47公里,總面積1472平方公里,占全省總面積的0.9%。東接許昌、長葛,北靠新鄭、密縣,西北鄰登封,西及南部連汝州、郟縣、襄縣。鄭(州)南(陽)公路和許(昌)洛(陽)公路貫穿全境,并通過公路與京(北京)深(深圳)、隴海鐵路相接,沿鄭南公路北到省會鄭州80公里。
禹州市歷史悠久,是中華民族的重要發(fā)祥地之一。文化遺跡上古時期,禹州屬于應(yīng)龍氏部落領(lǐng)地。發(fā)祥于黃帝,昌明于大禹,傳承于夏啟。于中華5000年文明史同步。禹州境內(nèi)北部的具茨山脈、西部的大鴻寨山脈,是以黃帝為首的有熊氏部落以及與黃帝有親緣關(guān)系的方嫘氏部落、大鴻氏部落、風(fēng)后氏部落的重要活動區(qū)域。黃帝的姻親——方嫘氏部落領(lǐng)地,在禹州西部方山(今方山鎮(zhèn))。重要軍事力量——大鴻部落,在城西大鴻寨山區(qū)(今鳩山鄉(xiāng))。協(xié)助黃帝戰(zhàn)蚩尤的重要軍事首領(lǐng)——風(fēng)后氏部落,在城北無梁一帶(今無梁鎮(zhèn))。黃帝之后的諸多帝王,如顓頊、帝嚳、堯、舜等領(lǐng)地均在禹州。其中大禹在禹州活動最頻繁,最長久,大禹因治水有功,被帝舜封為夏伯,把他的領(lǐng)地虞邑賜予大禹,改名夏邑。夏邑便是今日之禹州。在城南三峰山左邊建有夏亭城。帝舜故世后,大禹即天子位,國號夏。禹之父曰鯀,鯀之父曰顓頊,顓頊之父曰昌意,昌意之父曰黃帝。夏帝禹故世后,傳位于舜的兒子伯益,伯益雖承帝位,一則因為輔佐大禹的時間很短,二則沒有能夠把天下治理好,故而諸侯們紛紛離開伯益,另行朝拜禹的兒子啟。不久,啟即位于夏邑。史家言:堯舜傳賢,禹傳子。從此以后,禹州成為中國最早的奴隸制王朝的國都。夏邑(禹州)作為大禹的封國,大禹治水的基地,留下很多關(guān)于大禹活動的遺跡。據(jù)史籍記載:禹安民治室,居靡山伐木為邑。這便是大禹即位后建造的宮室。靡山今稱梅山崗,位于范坡鄉(xiāng)境內(nèi)。禹之子啟繼位后,在此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史稱夏朝,因此禹州素有“華夏第一都”之譽。至今留存有夏禹和啟召集群臣的古鈞臺,治水遺跡禹王鎖鮫井,禹母石,啟母石等歷史遺跡。鈞臺也叫夏臺,原在禹州城南,距城十里。《水經(jīng)注》載,在三峰山東南,大陵之西,陵上有“啟筮亭,啟享神于大陵之上,即鈞臺也”。有隅水東南流,經(jīng)陵下,積為坡,坡方十里,稱鈞臺坡。一說,鈞臺在“潁川城郭之陰” ,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舉行“開國大典”和“國宴”的地方,也是夏桀囚禁商湯的地方。
翻譯公司 (責(zé)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