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地處遼東半島中部。東部、北部靠遼陽縣,南部與鳳城市、莊河縣毗鄰,東南部與大石橋市接壤,西部與盤山、遼中縣連接。市中心距遼寧省人民政府所在地沈陽市89公里,東距煤鐵之城本溪市96公里,南距大連市3O8公里,西南距營口鲅魚圈新港120公里,西距盤錦市103公里。地理坐標(biāo)位于東經(jīng)122°10′——123°41′,北緯40°27′——41°34′。全境南北最長175公里,東西最寬133公里??偯娣e為9252.4256平方公里,占遼寧省總面積的8.4%。其中市區(qū)624.294平方公里(鐵東區(qū)21.451平方公里,鐵西區(qū)28.784平方公里,立山區(qū)15.9平方公里,千山區(qū)558.159平方公里),海城市2732.083平方公里,臺安縣1393.9916平方公里,岫巖滿族自治縣 4502.057平方公里。長(春)大(連)鐵路、沈(陽)大(連)高速公路縱貫?zāi)媳?;海(城)溝(幫子)鐵路、海(城)岫(巖)鐵路聯(lián)接?xùn)|西。大慶至大連的輸油管道經(jīng)過境內(nèi)。公路成網(wǎng),遍布鄉(xiāng)鎮(zhèn),交通十分方便。
鞍山市轄海城市(縣級市)、臺安縣、岫巖滿族自治縣、鐵東區(qū)、鐵西區(qū)、立山區(qū)、千山區(qū),縣(市)區(qū)共轄58個鎮(zhèn)、7個鄉(xiāng)、48個街道辦事處。全市共有32個民族,即漢、滿、回、朝鮮、蒙古、錫伯、藏、維吾爾、苗、彝、壯、布依、侗、瑤、白、土家、哈尼、傣、黎、傈僳、佤、畬、水、納西、柯爾克孜、土、達斡爾、仡佬、俄羅斯、鄂溫克、鄂倫春、拉祜族。全市共有五教,即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天主教。
鞍山置市是在1937年12月,它是隨著鋼鐵生產(chǎn)的發(fā)展誕生的一個新興的工業(yè)城市。在置市之前,今城區(qū)境域為一些古城堡和自然村屯,在行政上大部分分屬遼陽縣管轄。1916年,日本侵略者為掠奪鞍山的鋼鐵資源,以欺詐手段在鞍山“收買工廠用地”,于次年建成了第一座煉鐵高爐,1918年成立“鞍山制鐵所”。從此,掠奪不斷加劇,一批日本財閥相繼涌入,新的工廠陸續(xù)建立,與之相適應(yīng)的交通運輸、商業(yè)、文化衛(wèi)生事業(yè)逐步發(fā)展起來,市政設(shè)施不斷完善,人口增加。根據(jù)這一形勢要求,日本侵略者于1937年12月1日,將遼陽縣第六區(qū)(區(qū)址為今八卦溝)所轄南、北沙河,前、后立山等8個村屯及第七區(qū)所轄柳西屯、八家子、南大路、北大路等5個村屯,共13個村屯,同日本侵略者在鞍山、立山、千山(今舊堡)火車站侵占的“滿鐵附屬地”合并,為鞍山市,隸屬偽奉天省管轄。其后,又在1939年、1940年兩次擴大市區(qū)面積,到1940年6月,市區(qū)面積已達150.8平方公里,人口為20.7萬人。至1948年鞍山解放,市區(qū)面積未變更。1945年抗日戰(zhàn)爭勝利后,在解放戰(zhàn)爭期間,鞍山市曾先后隸屬于安東(今丹東)省政府、遼南一專署、遼寧省政府管轄;東北全境解放后,1949年直轄于東北行政委員會,1953年3月劃歸中央直轄,1954年6月19日改由遼寧省管轄至今。新中國成立后,鞍山市的轄區(qū):1953-1965年2月曾轄遼陽市、遼陽縣(遼陽縣曾一度并入遼陽市)、海城縣。后遼陽市和海城縣又分別劃歸遼寧省和遼南專署管轄。1972年10月,國務(wù)院決定海城縣劃歸鞍山市領(lǐng)導(dǎo);1973年1月1日國務(wù)院決定將臺安縣劃歸鞍山市管轄。1985年1月17日,海城縣改為海城市(縣級市)。1992年1月23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政部決定將岫巖滿族自治縣劃歸鞍山市管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