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丘市位于山東省中部偏東,濰坊市南部,地處東經(jīng)118°44′至119°27′,北緯36°05′至36°38′之間。東與高密、昌邑市以濰河為界,西接臨朐縣,南隔渠河與沂水縣、諸城市毗鄰,北連坊子區(qū)、昌樂縣。南北最大距離61.5公里,東西最大距離65.3公里。膠濟(jì)鐵路橫貫縣境北部,濰(坊)徐(州)、下(營(yíng))小(關(guān))公路干線交叉市境,交通方便。
城區(qū)在市境北部,直線距離西北至首都北京460公里,西距省會(huì)濟(jì)南200公里,北距市府駐地濰坊32公里,與鄰市、縣城區(qū)的距離是:西北至昌樂45.5公里,北至坊子20公里,東北至昌邑50.8公里,東至高密49公里,東南至諸城52.5公里,西南至沂水89.3公里,西至臨朐63公里。
安丘歷史悠久,遠(yuǎn)在新石器時(shí)期人類已在這一帶棲息、勞動(dòng)。夏商兩朝為斟尋國地。西周屬淳于國。春秋時(shí)境內(nèi)分屬杞、莒、紀(jì)三國。戰(zhàn)國時(shí)大部分屬齊。少部分屬魯國。公元前199年(漢高祖八年),封將軍張說為安丘懿候(候國),治所在牟山北,汶河南岸,自此始有安丘之名。漢景帝中元二年(前148年),置安丘縣,屬北???治所在今城南高地上。當(dāng)時(shí),境內(nèi)為安丘、淳于、昌安、吾城、朱虛、姑幕、平昌縣之地,分屬兩州(青州、徐州)、三郡國(北??ぁ樼鹂?、高密國)。公元623年(唐武德六年)后,上述各縣或境內(nèi)部分先后并入安丘。在歷次改朝換代中,安丘曾更名誅郅、牟山、輔唐、膠西等,公元971年(宋開寶四年),改膠西仍為安丘,沿用至今。金、元屬密州,明、清屬青州府。中華民國成立后,屬膠東道、萊州道。1928年撤道直屬山東省。1994年3月,安丘縣改稱安丘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