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清市地處山東省西北部,與河北省隔衛(wèi)運河相望,是山東西進、晉冀東出的重要門戶,也是我國南北交通大動脈京九鐵路自北向南進入山東省的第一站。全市版圖面積960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城市建成區(qū)面積18平方公里,城區(qū)常住人口20萬?,F(xiàn)轄9鎮(zhèn)3鄉(xiāng)4個街道辦事處,600個行政村。
臨清市地處溫帶季風氣候,具有明顯的季節(jié)變化和季風氣候特征,屬半濕潤大陸性氣候。四季氣候的基本特征為“春旱多風,夏熱多雨,晚秋易旱,冬季干寒”。全年盛行風向為南風和偏南風,年平均降水量為550毫米左右。
臨清之名始于后趙,取臨近清河之意。西漢初始建清淵縣,先隸巨鹿郡,后屬魏郡,三國魏晉屬冀州陽平郡。十六國后趙建平元年(330),改清淵置臨清縣,屬司州建興郡。后廢。北魏太和二十一年(497)析清淵縣西部復置臨清縣,屬司州陽平郡。北齊廢。隋開皇六年(586)復置臨清縣,屬清河郡。唐大歷七年(772)析臨清另置永濟縣,先后屬毛州、瀛洲、貝州、清河郡統(tǒng)領。宋代先后屬于大名府、興唐府、廣晉府、大名府。金屬大名府路恩州。元屬中書省濮州。明屬山東省布政使司東昌府,弘治二年(1489)升為州,轄館陶、邱縣,屬東昌府。清順治元年(1644)不領縣。乾隆四十一年(1776)升為直隸州,隸屬山東省,轄武城、夏津、邱縣。民國元年(1912)降為縣,先屬濟西道,后改東臨道、德臨道。 1928年直屬省政府。 1936年屬山東省第四專置,轄十個區(qū),第一區(qū)為城區(qū),二至十區(qū)下轄517個村莊。 1945年9月臨清解放后,縣市分設,隸冀南行署第一專署。1948年5月升為專級市,翌年復降為縣級市。建國后縣市分治,屬河北省邯鄲專署。 1952年11月,劃歸山東省德州專署,12月改屬聊城專署。1956年清平縣撤銷,將其二區(qū)(金郝莊)、三(王集)、四區(qū)(康盛莊)、五區(qū)(戴灣)劃歸臨清縣管轄。 1958年縣市合并,置臨清市,屬聊城專署。 1963年撤市復縣。 1965年3月將臨清縣衛(wèi)運河西的尖冢、童村、下堡寺、呂寨、老官寨五個區(qū)劃歸河北省邢臺專區(qū),建臨西縣。同時將館陶縣的潘莊、八岔路兩個區(qū)劃歸臨清縣。 1983撤縣復市。
翻譯公司 (責任編輯:世博翻譯公司) |